益生質的功效?益生質與益生菌的關聯?
乳糖不耐症體質,建議吃半乳寡糖益生質!
益生質又稱為益生元或益菌生。
益生質就是益生菌的食物,是益生菌在消化道中存活、抵抗壞菌不可或缺的重要養分。
益生質種類很多,在自然界中多存在於甘蔗、洋蔥、蜂蜜、母乳等食物當中。
比較常見的寡糖有:果寡糖、木寡糖、半乳寡糖、菊糖等。
半乳寡糖(Galacto-oligosaccharides或簡稱GOS)主要存在母乳與牛奶中。
每1公斤母乳僅含有6公克的半乳寡糖,因此被稱為母乳益生元,是一種非常珍貴的自然來源。
半乳寡糖常被添加到嬰兒奶粉和1~3歲幼兒奶粉、銀髮保健奶粉中。
根據研究報告顯示,跟其他寡糖相比,半乳寡糖幫助益生菌活躍度跟生長性的效果最好
常見的「雙歧桿菌屬」與「乳酸桿菌屬」益生菌就很適合跟半乳寡糖一起吃。
乳糖不耐症主要是因人體無法分泌足夠的乳糖酶(lactase)分解乳糖,
腸道內細菌會發酵乳糖成為乳酸、二氧化碳及其他有機酸,會使腸道滲透壓不平衡,造成乳糖不耐症(lactose intolerance),產生脹氣、肚子痛、拉肚子等情形。
Bimuno®研發的獨特酵素轉化技術,將牛奶中乳糖分解,並且由分解出的β-半乳糖苷酶(β-galactosidase)轉化為半乳寡醣(GOS),乳糖不耐症患者可以放心食用。
半乳寡糖的4種功效:
1. 調整腸道菌群生態:半乳寡糖幫助維持腸道環境,是強化體內益生菌叢的資優生,提高益菌強度和存活率。
是目前改變菌叢生態具有較顯著效果益生質。
2. 促進腸道蠕動:水溶性膳食纖維,有助於增加腸道蠕動。相對於攝取非水溶性膳食纖維(如各種蔬果),攝取水溶性膳食纖維(益生質)較困難,因每日需要攝取大量水果,也容易攝取過多糖分。
3. 提升免疫力:半乳寡糖促進益菌的生長,增強人體免疫系統,甚至促使分泌制菌素,減少腸道致病菌(如大腸桿菌、沙門氏菌、梭狀芽胞桿菌)的生存。
4. 不被人體吸收造成負擔:益生質不被人體吸收,不會產生額外熱量,不屬於精緻糖,僅被益生菌利用,因此是適合日常補充的保健食品。
半乳寡糖的4個優點:
1. 高利用率:從牛奶中的乳糖分解生物轉化的半乳寡糖是各種益生質中,能被多種益菌利用且利用率最好的。
2. 耐高溫:半乳寡糖的化學結構不易被高溫,能耐高溫至120°C。
3. 抗酸鹼:抗胃酸、膽鹼分解,在PH=3.0超過一小時仍保持90%以上的效力,具有高度耐受性。
4. 低甜度:甜度約為蔗糖的0.4倍,熱量也低。可替代蔗糖、果糖等消化性糖使用,由於幾乎不被身體吸收,對血壓、血糖變化的影響可以忽略。
知名品牌、比較貴的嬰兒奶粉,還會特別強調有添加半乳寡糖。
因為半乳寡糖是最適合人體的益生質之一,而且益生菌利用率最高,耐高溫、抗酸鹼,嬰兒、兒童、青少年、孕婦、上班族和老年族群,全年齡層都可以吃,
半乳寡糖益生質因爲不會被人體吸收,對血糖和血壓沒有負擔,很適合所有人補充。
腸道健康的正常人,也很適合吃半乳寡糖,可用來補足一天所攝取不足的水溶性膳食纖維。
1. 益生質本身是水溶性膳食纖維,能促進腸道蠕動並幫助吸收水份,對腸道的益生菌有幫助。
益生質和益生菌一起吃,可以產生加成的作用,放大益生菌的功能。
然而,許多產品中添加的益生質量可能不足,因此可能需要額外補充。
一般成人建議每日攝取2克以上的半乳寡糖益生質,跟益生菌一起吃效果更好。
2. 在補充益生菌的情況下,補充半乳寡糖益生質仍然有必要。
益生菌需要足夠的食物才能存活,半乳寡糖益生質可以提供理想的營養環境,延長益生菌的生存時間。
單純補充益生菌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後失去感覺,因此同時補充半乳寡糖益生質,更加重要。
1. 建議攝取量:成人每天建議攝取量為5~10克,兒童為3~6克,超過劑量對人體無影響。
2. 建議攝取時間:一天食用1~2次,空腹時食用,亦可按照個人習慣補充。
3. 攝取方法:半乳寡糖耐高溫至120°C,可溶於溫水中食用,或加入果汁、牛奶、咖啡等飲品中食用,也可補充軟糖形式的半乳寡糖益生質等。
4. 攝取時間期限:保健食品不同於藥物,建議持續固定一段時間補充才有感。大約1~2週後,腸道不適問題將會明顯改善。
腸道健康的人,持續補充半乳寡糖益生質有助於調整體質、提升免疫力。
8. 半乳寡糖食用好處及注意事項
半乳寡糖(GOS)由於其糖苷鍵的結構,所以不會被唾液及腸道消化酶的水解。
我們的腸道是數以萬億計細菌的家園,無論是好菌還是壞菌,重要是在之間取得平衡。
半乳寡糖能幫助腸道益菌的成長及作用對人體有益。增加腸道益菌叢活性,有很多好處,如提升免疫作用,調整腸道健康,幫助特定營養吸收或合成某些維生素。
半乳寡糖就像肥料一樣,幫助我們身體好菌生長並留住好菌。
藥師推薦英國專利Bimuno®半乳寡糖益生質,為消化道好菌,提供關鍵能量,讓好菌駐足,養成健康體質。
網站保健知識都經過合格醫療人員編輯、審訂,以確保內容正確性。然而,保健知識不能完全取代你與醫師的診斷與治療,若有疾病相關問題,建議與你的主治醫師討論,制定最適合你的治療規劃。